首页 常识

防灾减灾科普小知识——洪涝灾害

时间:2024-08-11 09:00:48

全国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2019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安全,风险意识不强,灾害防治不力,就会威胁生命安全。必须牢固树立风险管理和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坚守安全红线,关口前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不断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持续构筑生命安全防线。

防灾减灾之洪涝灾害

一、洪涝灾害小常识

洪水是由暴雨、急骤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水流现象。按照成因,可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根据发生季节,可分为春涝、夏涝、夏秋涝和秋涝等。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因洪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所形成的诸如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与各种设施等灾害现象。

洪涝灾害主要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其中,由于强降雨、冰雪融化、冰凌、堤坝溃决、风暴潮等原因引起江河湖泊及沿海水量增加、水位上涨而泛滥以及山洪暴发所造成的灾害称为洪水灾害;因大雨、暴雨或长期降雨量过于集中而产生大量的积水和径流,排水不及时,致使土地、房屋等渍水、受淹而造成的灾害称为雨涝灾害。由于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有时难以准确界定,往往统称为洪涝灾害。

2018年7月四川洪灾(图片来源于网络)

洪涝灾害有以下4个特点:

1.范围广

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我国大约2/3的国土面积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年降水量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东部地区,常常发生暴雨洪水;占国土面积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常因暴雨发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区遭受风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袭击;我国北方的黄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时还会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发生;水库垮坝和人为扒堤决口造成的洪水也时有发生。

2.发生频繁

我国是洪水灾害频繁的国家。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155年间,大水灾就发生了1029次,几乎每两年就有一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洪涝灾害年年都有发生,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特别是50年代,仅10年中就发生大洪水11次。

3.突发性强

我国东部地区常常发生强度大、范围广的暴雨,而江河防洪能力又较低,因此洪涝灾害的突发性强。1963年,海河流域南系7月底还大面积干旱,8月2日至8日,突发一场特大暴雨,使这一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洪涝灾害。

4.损失大

1931年江淮大水,洪灾涉及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8省,淹没农田1.46亿亩,受灾人口达5127万,占当时8省总人口的25%,死亡40万人。1991年,淮河、太湖、松花江等部分江河发生了较大的洪水,全国洪涝受灾面积达3.68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79亿元。其中安徽省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49亿元,约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23%,受灾人口44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6%。

二、洪灾自救小措施

(1)夏秋季节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洪涝灾害信息,根据当地政府防汛预案,结合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做好防灾准备,提前熟悉隐患灾害点、紧急转移路线图、抗洪救灾机构联络方式以及最佳撤离路线。

(2)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居民应提前储备家用洪涝救生器材,如木盆、木材、大块泡沫塑料等能漂浮在水面上的物品,必要时应提前购置救生衣、应急手电、帐篷等,以便在被困时自救或互救使用。

(3)应防备滑坡、泥石流、房屋垮塌等次生灾害。山区居民建房应尽量远离山坡和河道,连续降雨时,居民要注意观察,如发现山体土壤松动、房屋裂痕、河水突然断流或加大等迹象时,应及时撤离。

(4)洪涝灾害预防期间,应随时保持通讯畅通,以便在洪灾发生后及时与救援人员联系,最大程度保证获救。为了避免手机进水损坏,可在撤离时将手机装入防水塑料袋中。在撤离前也应注意关掉煤气阀、电源总开关等。

(1)洪水来到时,要迅速向高处转移,来不及转移时,应按照快速、就近的原则,及时抓住木头、木板等漂浮物,或尽快把身体固定在树木上,以免被洪水冲走。

(2)如果被洪水包围无法脱身,应尽快拨打当地防汛部门电话及119、110等急救报警电话或与亲朋好友联系求救,夜间用手电或大声呼喊求救,也能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在求援时,应尽量准确报告被困人员目前的大体状况、方位和所面临的险情概况。

(3)安全转移要本着“就近、就高、迅速、有序、安全、先人后物”的原则进行。当发现有人溺水或被洪水围困时,应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设法营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抛掷救生圈、绳索、长竿、塑料泡沫或轮胎等给溺水者,帮助溺水者攀扶上岸。入水施救时,需特别注意,溺水者情急之下会拼命抓紧或抱紧施救者,影响营救动作,甚至会造成双双殒命的严重后果。一般来说,结伴施救会增加安全性和成功率。

(4)洪涝灾害期间需谨慎驾车,在不能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不可在湿滑山路、积水路段、桥下涵洞等处行驶。

(1)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或经漂白粉等处理过的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

(2)注意环境卫生,不随地大小便,不随意丢弃垃圾。避免手、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尽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皮肤溃烂,防止被传染上皮肤病。

(3)做好防蝇、防鼠、灭蚊工作,预防肠道和虫媒传染病。勤洗手,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

(4)如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要尽快就医,防止传染病暴发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