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之美,世界公认,传说中的汉字创造者仓颉功劳巨大。仓颉是传说是黄帝的史官,这位老哥跟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般,先是竭尽心力,最终灵光一闪,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正如《说文解字》在序中说道:“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爪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
但是,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然而他极有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因此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而在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解释的则是《说文解字》。许慎在《说文解字 》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遂成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此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下面以“元”为例来直感一下汉字的趣味故事。
“元”是指事字。甲骨文中是一横和一个兀字的组合,而兀表示削去人的头发,又用短横指明头的部位,表示人头。金文大致相同,小篆的形体整齐化了,隶变后楷书写作“元”。因此,“元”的本义是头,后引申为首位、首次、开始,如:“元首,元旦,元年,元勋,元帅,状元”。
就“元”的本意人头而言,经典文例如“狄人归其元”。此文记载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的是晋国名将先轸的故事。但凡读过《左传》或《上下五千年》者都不会对先轸陌生,他曾跟随晋公子重耳流亡19年,并最终辅佐晋文公重耳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就霸业。此后,又辅佐晋襄公,以中军主将的身份指挥崤之战,打败了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
然而,经典的崤之战却成了先轸的绝笔。晋襄公的嫡母怀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崤之战后,她偏心于娘家秦国,请求将俘获的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名秦将释放回国,以免两国结怨过深,襄公听从,便将三人释放了。先轸得知后大怒:将士们不知多少花费力气和生命才擒获的敌军主将,却因为妇人的几句巧言而在转眼间被轻易赦免!像这样毁伤自己的战果,长敌人的志气,晋国要不了多久就会灭亡了!先轸越说越气,头也不回,狠狠啐一口唾沫就离开了。襄公醒悟了,急忙派人追赶,但为时已晚,秦将已经渡河。
先轸一时盛怒,不顾尊卑而口不择言,又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虽然晋襄公并未怪罪,但这对于先轸来说,毕竟是个政治污点,便在心里暗下了以死明志的决心。
同一年,狄人攻打晋国,晋国出兵抗击。八月,晋军在先轸的指挥下,在箕(今山西蒲县东北)击败狄军,俘获一名狄军首领,史称“箕之战”。战后,先轸脱下头盔铠甲,冲进狄军中战死,以此讨伐自己冒犯襄公的罪过。狄人则很敬佩先轸的英勇,而将先轸的首级送还给了晋国,其面色如同活人一般。一代战神并没有败给任何敌人,而是败给了自己的心理,着实让人惋惜。这便是“狄人归其元”的故事了。
至于今天的“元”为什么成为比较通行的本位货币,那就纯属阴差阳错了。
唐高祖李渊时期,朝廷废五铢钱,发行方孔圆钱,名为“开元通宝”,但民间却误读为“开通元宝”。阴差阳错,久而久之,“元宝”成为一个固定的词,泛指银锭了。
到明清之际,西洋银币流入中国。这是与中国传统的银锭形制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银元宝”,简称“银元”。银元是圆的,且“元”与“圆”同音,因而又称“银圆”。
1933年,废两(银两)改元,银锭退出流通,银元成为法定货币。1935年,废止银元,实行法币(纸币)。至此,银子作为一般等价物彻底告别历史舞台。法币的单位继承了银元的单位,这就是今天的人民币或台币“元”的来历。因“元”是中国的本位货币,所以也以此对译外币,如美国的本位货币就叫美元。
顺便说,“毛”这个货币单位跟“元”一样,也是阴差阳错、将错就错造成的。“毛”本是“毫”,为记账方便,往往将“毫”省笔为“毛”。久而久之,习非成是。不过现在仍然有地方读“毫”不读“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