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古以来,“龙”便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象征开始传承,而龙氏的起源也与“龙”有一定关联。其中一条分支便与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起源-
整理资料后总结,龙姓起源主要有4个:古代帝王赐姓、上古君臣的后裔、古地名演变、外族改汉姓。
起源一古代帝王赐姓有些神话色彩,这条分支又衍生出了2个得姓始祖,分别是豢龙氏的“董父”和御龙氏的“刘累”。史籍《通志·氏族略》、《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记载,舜帝时期有一个叫董父的人因通晓龙的习性而能够豢养龙,舜帝特此赐姓“豢龙”。董父的后裔便以豢龙氏自居,再后来逐渐简化成了单字姓“龙”。这支氏族后来往汉川迁徙,演变为湖北龙氏。
另外,《左传》、《史记》、《新唐书》中还记录了一个名叫“刘累”的人,传说这个人出生时两手手掌中各有一个特殊纹饰,看上去像是“刘”“累”二字,于是便取名叫“刘累”。刘累后来被推举为刘氏一族的首领,为了学习到驯龙的本领,他前往豢龙氏去学习御龙。学成后便被当时夏朝王室征招到宫中负责养龙。因其御龙出色,当时夏朝第十代君王孔甲便赐其“御龙氏”称号,并让其取代原“豢龙氏”工作。自此,刘累御龙氏的后裔便以“御龙”为姓流传,后来也简化为单字姓“龙”。这支龙姓以河南为主要聚居地,因而为河南龙氏。
据古籍记载,第二个起源来自于上古时期帝王或其下臣的后裔演变,诸如黄帝之臣龙行的后裔、舜帝之臣晏龙的后裔、商王之臣触龙的后裔等均以其先祖名字为氏,改姓“龙”姓。这几支龙姓后裔主要在中原也就是河南地区生活,因此也属于河南龙氏的范围。
第三个起源与封地有关。有代表性的是如今山东地区的齐鲁龙氏。战国时代后期,楚国灭鲁,楚考烈王将鲁国分割给多位大夫。将其中一位大夫的食采分封于龙邑,这位大夫后来的子孙便以居邑所在地为姓,改姓“龙”流传。当时鲁国的龙邑便在今天的山东泰安西南地区。虽然多部史书中记载:“龙,在今河北省行唐境内”、“龙,战国赵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南”,但按照战国时代后期鲁国所处的位置来看,龙姓发源的“龙邑”仍应属于泰安地区。(注释:食采简单理解就是封赏给城主的生活用品)
最后一个起源便是来自于少数民族改姓。《华阳国志》中记载,西汉时期的羌族中有因龙图腾信仰而改姓“龙”的龙氏。这支龙氏主要在牂牁(zāng kē )郡活动,也就是今天的贵州凯里地区,因而这支龙姓逐渐发展成为黔桂龙氏。另外还有南北朝时期回族、西羌族伏侯龙氏部落,明清时期的蒙古族等也都改汉姓“龙”。
-迁播-
从各种史料记录来看,龙姓发源地主要为如今的河南、山西、湖北地区。后来由于氏族移居、避难逃灾等原因不断向四周迁徙。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战乱不断,龙氏族人开始南迁。到了宋元时期,龙氏族人第二次大规模南迁,导致南方龙氏人口最终超过北方。明清时期,汉族龙氏开始和少数民族如布依族、水族、苗族通婚,龙氏宗族进一步壮大。
清代时期,福建、广东地区的龙姓氏族开始入台。台湾光复后,全国各省也有龙姓氏族向台湾迁移。再加上台湾原著高山族中也有龙姓同胞,龙姓氏族也逐渐在宝岛上兴盛起来。
除了台湾省以外,在明末清初时,许多龙姓人为了生计漂洋海外,开始向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地迁移。其中大多数都是从海南省迁移过来,所以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都常见有龙氏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