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经历了珈乐的“中之人”事件,我们不得不再次扪心自问:Vtuber真的能算是“纸片人”吗?虚拟皮套背后的“中之人”,我们是否应该将其与角色切割,亦或是,我们是否应该正视“中之人”与虚拟角色之间无法切割的关系?
好看的皮囊 血泪的人
或许许多人对Vtuber的印象还停留在:拥有一个精致漂亮的纸片人形象,背后是真人(被称为“中之人”)在虚拟纸片人形象下进行直播活动。殊不知,VTuber已经发展成一系列成熟的商业活动。他们和现实的主播一样,同样隶属于专业的机构公司,公司不仅会为他们制作(以纸片人形象的)音乐视频等作品,举办虚拟音乐会活动来吸粉,还会为Vtuber们接适合的商业广告或宣传。除此之外,和所有现实的主播一样,VTuber们也同样有以纸片人形象打造的社交帐号,中之人操纵虚拟皮套的一言一行,扮演着皮套的人设与故事,好看的皮囊与有趣的皮囊凑集一身,吸引了无数粉丝前来订阅。
最近入驻进b站,隶属于彩虹设EN的Luxiem组合便是炙手可热的VTuber。当然,VTuber也不仅仅只有男性虚拟主播火,有许多漂亮可爱的女性VTuber也深受粉丝热爱,比如国内的虚拟偶像女团A-SOUL,在虚拟偶像界堪称是“顶流”。A-SOUL的吸金能力让众多圈外人难以想象,根据一些数据显示,在去年,仅队长贝拉和珈乐的直播收入就分别超过了210万和197万,今年3月,队员嘉然的生日会直播收入直冲259万。
A-SOUL极高的商业变现能力,让粉丝们完全难以接受他们投入的金钱几乎全部都只是流入了公司手里——5月10日,A-SOUL成员之一珈乐进入“直播休眠”,随即有内部员工透露珈乐背后的“中之人”待遇不公、工作中被压榨,不仅内部地位极低,工资更低。有粉丝为此算了一笔账:除去平台和公司的抽成,每一个送给珈乐的138元“舰长”,珈乐背后的“中之人”只能分到6分钱。
不仅如此,“中之人”疑似高强度的工作同样引起粉丝的愤懑。“中之人”受限于保密和隐藏的职业观,不能向大众表达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感受。尽管“珈乐”是虚拟的,大家爱的也是“珈乐”这一个虚拟的角色,可“中之人”与角色捆绑且无法分割的特性,让“中之人”与粉丝们产生了情感连接。就在此刻,大家不仅为珈乐而不满,更为珈乐背后的“中之人”而愤怒和不甘。偶像是虚拟的,但情感是真实的。
“三次人别管管人”
VTuber,因为早期是在YouTube、Twitch等直播平台上开展直播活动,所以也被称为“管人”。无独有偶,前文刚提及的大热Luxiem组合中的Luca也广受国内粉丝争议。Luca作为VTuber,其主打设定是黑手党老大,商业价值仅排位第二,第一也同样是来自Luxiem的Vox。A-SOUL陷入泥沼的同时,登录国内虚拟主播市场的Luxiem成为了5月第一周b站VUP的收入榜首。
Luca备受国内粉丝争议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其背后“中之人”(澳大利亚人)的立场和观点让许多人感到不适。同样是5月的第一周,一条“谁说纸片人不会塌房”的微博又传遍了社交圈,虚拟主播Luca因为喜欢《无职转生》和《我的英雄学院》这两部动画,被认为是“乳化”和“辱女”,然其评论区呈现了与虚拟主播“珈乐”截然不同的生态。
大多数喜爱Luca的粉丝认为,以纸片人形象构筑的VTuber同样属于“纸片人”,“中之人”就应该彻底与其“皮套”割席,“中之人”是中之人,他们爱的不是“中之人”,而是由皮套设定构筑起来的“Luca”。一些粉丝觉得,“一个外国的虚拟主播为啥要考虑中国人民的感情”,更有甚者,还有粉丝直接建议“三次帐号别管管人”(意思是别管“纸片人”)。在Luca这里,“中之人”变成了与虚拟角色无关紧要的联系,哪怕背后的“中之人”问题如何,他们也会为自己找尽各种“洗白”的理由和借口,堂而皇之地宣传:Luca就是Luca,三次人别管管人。
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中之人
珈乐与Luca,虚拟主播与中之人,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现实与虚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哪怕我们再怎么以虚拟的“皮套”去粉饰真实的“人”,以“不会塌房”的噱头去遮掩真实偶像的劣根性,我们都必须正视:世界上并不存在纯粹的“虚拟人”,虚拟主播与中之人是密不可分,无法分割的,哪怕他们的面貌是二次元的纸片,哪怕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在角色设定的前提下进行丰富和表演,虚拟的皮套也永远无法遮掩住真实的人类。他们终究是人造的幻梦。
幻梦能为我们带来快乐,丰富精神,那自然是好事,我身边也不乏追管人的朋友,他们为自己喜欢的虚拟主播创作,宣传,我也同样会被他们的热枕而感染。然当这一场幻梦开始出现了裂缝,皮套再也遮盖不住背后真实的“中之人”,或是压榨的血泪、或是志道不合,在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最模糊的这一刻,我想我们仍必须保持真实的思考、独立的判断,以及——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中之人。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去原谅Luca,或者对触及底线的中之人仍选择蒙蔽自己,我们同样作为人,也同样可以在真实思考的结果下选择喜欢和不喜欢另一个人——而不是说所谓“产品”、“商品”。珈乐的事件很容易就让我想起了去年的玲娜贝儿,扮演玲娜贝儿的中之人也同样是因为与游客的情感联结,哪怕再苦再累再不公,仍选择承担了这些爱。现代资本的压榨下,作为饰演虚拟人的“中之人”,难道不是正在被“异化”吗?我们在抨击玲娜贝儿的“中之人”时,在说出“三次人别管管人”的同时,在珈乐的“中之人”被压榨甚至克扣工资时,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把别人当人,也不把自己当人”吗?
我们正在被“异化”。
虚拟或许终有一天会盖过现实,但不要让沉浸在虚拟中的自己忘记现实。生命自有其庄严的出口,不要让人的主体性滑落到“纸片皮囊”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