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重型坦克是法国陆军在二战前开发,用于支援步兵作战重型攻坚突破用的坦克。Char B1的“Char”是法语“战车”的意思,就是二战时期法国的重型坦克B1战车。自1934年起开始生产,截至1940年6月25日法国投降为止,共生产约420辆。
主要生产型B1-bis,全重31.5吨,装250马力发动机,最大速度27公里/小时,一门75炮一门47炮,正面装甲60毫米/45度。
Char B1的设计制造主要是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专门设计用来突破阵地。但法国人在实战演习测试时发现,战车很可能需要和敌军战车作战,因此就在B1原本准备装设机枪的炮塔上配备了47毫米火炮。
一战末期法军就研制了2C重型坦克,B1是其缩版
B1车体上的75毫米火炮没有装载供其左右旋转的机构,瞄准只能依靠车体的左右旋转才能实现。因此车体的转向装置采用了油压制御的二重差动式(可以原地转弯,是比二战后期的虎式坦克要更加先进的转向机构)。
不过实战中让驾驶员来转动车体,控制75毫米炮进行瞄准操作难度很高,而且保持复杂的转向装置的整备率也需要更高的成本。
论性能来说B1战车在二战初期是无敌的重型装甲战车,
但是为了保证车组视野,设计师在车体侧面机关舱旁开了个非常大的开窗,对于早期反坦克武器来说,这是能够造成致命一击的重要弱点。
德军早期战车和反坦克炮遇到厚重高大的B1就只能对准这里才能将 B1战车击毁。
车体下层装甲板靠近底部的位置有着打横的四方形孔盖,称作排土孔。行走时,被履带卷入装甲板内侧的泥土,就会从这里陆续排出。
B1战车的炮塔配备了47毫米炮,乘坐在上面的只有车长一人。车长除了要指挥战车、发射47毫米炮、装填炮弹,还要射击同轴的7.5毫米机枪并且更换弹匣,因此非常忙碌。
47毫米炮理论上可以在一分钟内发射15发炮弹,但由于车长实在是太忙了,因此实际上一分钟只能发射两到三发炮弹。
尽管车体侧面有开窗这项弱点,但B1战车仍然可说是二战早期无人能敌的存在。
1940年五月法国斯通尼高地战役中,法国陆军上尉皮埃尔·比洛特指挥的B1战车,便以仅仅一辆B1坦克与德军战车互相射击。最终击毁了13辆三号战车和四号战车,自身被击中140发炮弹后,仍然安然返回归己方阵营。
B1战车最初设有摩斯电码发报装置,需要由熟练的技术人员操作,因此车体中央便部署了专业的通讯员。但后来B1战车装备了无线电对讲机,结果无线电以通讯员任务大大减轻无事可做,又没办法支援车组其他成员(尤其是忙碌的车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