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shǎo)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shāng )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志 :心志、情志 B、巍巍乎若太山 若:在……方面
C、汤汤乎若流水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D、伯牙鼓琴 鼓:弹
B、巍巍乎若太山 hu:在……方面 若:xiang
2.给下列加点的字解释。
A、善哉乎鼓琴 善哉:好啊 B、少选之间 少选: 一会儿,不久
C、巍巍乎若太山 巍巍:高大的样子 D、 无足复为鼓琴者 复: 值得
D、 无足复为鼓琴者 复: 值得 复: 再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作。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B、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筝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C、文中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句子是: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 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江河。”
D、“破”“绝”“终生不复”这些词语表现了伯牙悲痛欲绝的心情,是写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破琴绝弦。这既反映了音乐的魅力,又体现了古人的高尚情操。
E、文章中写“伯牙绝弦” 的句子是: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结尾写伯牙“舍琴而叹”有何作用是:既可以看出他的“善鼓”,又从正面表现了钟子期的“善听”,表现了两人互为知音,同时也流露出知音难求的感伤。揭示了本文的主旨。
E、文章中写“伯牙绝弦” 的句子是: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结尾写伯牙“舍琴而叹”有何作用是:既可以看出他的“善鼓”,又从侧面表现了钟子期的“善听”,表现了两人互为知音,同时也流露出知音难求的感伤。揭示了本文的主旨。
4.伯牙是传说中善于弹琴的人,锺子期是善于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志同道合、心意相通、真正了解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叫作( )。
5、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请仿文联想续写填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shǎo)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shāng )乎若流水。
伯牙鼓琴,志在( 炊烟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志在( 雨雪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志在( 清风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志在( 明月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志在( 春雨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志在( 白雪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志在( 杨柳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雨雪、霏霏乎若雨雪;;徐徐、煦煦;;皎皎;;霏霏、绵绵;;依依。
6. 回顾全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7.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扁担的樵夫。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那又是怎样的原因让锺子期死后伯牙毅然决然的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呢? —— 明确: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8、搜集有关交友的成语、名言。
明确:成语:刎颈之交、莫逆之交、忘年之交、总角之交、管鲍之交。
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赠汪伦》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